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关系探究
发布日期:2017-05-25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大 中 小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陈宓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的影响,是融音乐、建筑、文学、绘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其中中国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这样讲,中国园林是随着绘画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理论决定了园林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则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具体实现成果,寓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追求于其中。二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两朵奇葩。
1 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人一向亲近自然,主张适应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伊始,就把自然作为关照的对象,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当作创作的艺术主旨。到了隋唐时期,很多画家开始直接参与造园活动,既是画家同时又是造园家,自然而然地,山水画也就成为了造园的范本,山水画中反映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渗透到了整个园林的建造过程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思想。其中“造化”指的是对自然的描绘,而“心源”则是指画家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在作画过程中,画家不仅要表达自然界中的美,还要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再创作和再加工,这样才能以物寓志,以物抒怀,达到形神统一,自然与人的合一,这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是模拟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运用山石、河池、亭台楼阁、花木等创造出诗情画意、富有意蕴的园林,因此我们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与自然的产物,虽由人作,宛如天成,虽然是人工的景观,却达到了自然美的要求。
2 立意
立意是一幅山水画成败的根本,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不是对自然的简单临摹,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将自然山水经过艺术性加工,最终升华成完美的艺术作品。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在笔先”,画家将外在自然的体验经过内心的酝酿,才能“下笔如有神”,从而创造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中国古典园林也讲究“立意”。园林设计中的立意就是计成在《园冶》中讲的“相地”,即在造园之前,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立意,经过合理的规划,把园林所有构成因素安排到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规划是本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所以可以扬长避短,达到有若自然,浑然天成的审美效果,这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的道理是相通的。
3 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专有术语,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是情与理的统一,不单单表现现实的客观存在,同时还表现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内心体悟,进而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这就是“意境”的美学本质。“意境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对“意境”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出现的自然风光,不一定是自然山水的真实反映,而是对客观现实的加工、概括与升华,是抒发画家精神境界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作品。东晋顾恺之提倡“以形写神”;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不求形似求生韵”,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画家对艺术意境的最高追求。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历来追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风光之中,造园家们不单单是在园林中种植花木、堆砌假山、挖池建桥,而且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外界事物的体会融于园林风光,在构建园林过程中,营造一种精神境界,彰显造园者对人生的认识。
中国古人深受“比德”思想的影响,往往会给植物赋予一些特定的寓意,代表一些不同的品格。比如梅花傲雪凌霜,不畏强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高雅等等。古典园林中也常常会栽种有一定含义的植物用来抒发造园者的追求和高风亮节,例如出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松树、竹子、梅花等植物,常常用来表达造园者刚直、不怕困难的情怀和人生理想。
另外,要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表达无尽的意蕴,就要用写意的手法在园林中再现自然万物。造园者一般会采用隔景、借景等艺术手段,扩大园林空间,丰富美的体验,园林中常用假山、漏窗、云墙作围障,阻挡游览者一部分视线,人们几经迂回,最终才窥见园林全景,自然地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体会到更加含蓄深远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两者在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