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企业动态 > 企业风采 > 生产企业 >
略论助推农业现代化改革纵深的着力点
发布日期:2017-10-18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史宗畔
农业是国之根本,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课题[1]。正视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出台后,农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促进“新型农业”成功转型
邓小平同志曾分析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这就是说,科学技术和正确的政策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前者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后者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业改革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然而在科学技术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办得好的农村屈指可数。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3条中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3]。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让更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的发明落到实处,发展新型农业。
2 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使用权过度分散,大多数地区劳动力人均土地面积不足2亩[4]。那些真正将农业生产视为主业的人,由于使用土地面积过小,难以走上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土地包干到户的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形成了土地使用的局限性,从而出现1985年以来农业增长徘徊不前的局面[5]。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的第23条中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3]这一政策提出并实施后,最终使得土地的人均使用面积增加,改变了土地使用权过度分散的局面,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的经营。
3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放开市场和价格是件容易的事,但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习近平[6]对农村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上来看,我国农村市场化建设仍处在中期阶段,农业市场化的各个环节并不完善。因此按照相关规定,我国要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对农业市场秩序的监督,强化政府职能转变。例如政府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种违背市场原则的地方保护行为等;其次切实发挥市场的主动性,合理引导农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农业市场的发展必须要给农户相应的指导。例如针对农户种植“跟风”的现象,相关农业协会等部门引导农户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剖析,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农民更加合理地依据市场进行种植,从而在整体上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加快农村市场化的建设。  
4 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
土地承包制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中国农民积极性的提高,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的10年间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当农民看到农业产品的价格不如工业产品时,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此外,在“承包责任制”这样的土地制度下,农民获得的只是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导致农民对保护耕地和投资土地缺乏热情[5]。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20条明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3]。这样深化改革的方向提出,改变了以往承包经营权不可抵押,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5 总结
国家很早就提倡“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但中国的城市化存在不少缺陷。从形式上将农民转化为市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得新一代农民在城市中定居,也更没有让新一代的农民学会如何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农业的生产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以后的深化改革,真正意义上将改革的触角伸入了农业现代化纵深的着力点,将改革的方向落到了促转型、规模化经营、健全市场体系以及赋予农民更多权利等四个方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小农经济的深入改革会使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