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企业动态 > 行业信息 >
可靠性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发布日期:2017-01-06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威海职业学院  曹莉
 
基于智能机械制造的要求,提高产品可靠性是实现我国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现代生产中,可靠性技术已贯穿于产品的开发研制、设计、制造、实验、使用、运输、保管及维修保养等各个环节。因此研究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可靠性定义
最早的可靠性定义由美国AGREE在1957年的报告中提出,1966年美国的MIL-STD-721B又较正规地给出了传统的或经典的可靠性定义:“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它为世界各国的标准所引证,我国的GB318-82给出的可靠性定义也与此相同。这里的产品是泛指的,它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可以是一个零件。
由此可见,可靠性与规定的条件密切相连,“规定条件”包括产品使用的环境、使用的英里条件以及产品的储存条件等等,根据可靠性影响因素,规定的条件不同会导致可靠性不同,例如产品储存环境不同会影响产品的性能,进而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另外产品可靠性也与规定时间有关,可靠性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具有稳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产品的可靠性会越来越低。除此之外可靠性还与功能有关。
在机械产品应用中,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故障,虽然不能准确地计算故障发生的时间等,但是可以根据一定的概率等知道在某一段时间内,产品完成的功能动力大小,包括下列四要素。
(1)规定条件:条件是指可靠性的应用环境,其不仅包括使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机械设备的使用环境,例如操作技术、维修技术等。
(2)规定时间:是产品使用寿命内的质量属性,产品在一定周期内保证足够的稳定性。
(3)规定功能:要明确具体产品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完成规定功能。产品丧失规定功能称为失效,可修复产品通常也称为故障。
(4)能力:只是定性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衡量检验,后面将加以定量描述。 
2 可靠性历史
可靠性最早是由德国火箭专家R.Lusser提出的,而后在50年代,可靠性在引入统计方法和概率概念之后,其逐渐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美国在可靠性应用方面比较成熟,可以说美国的可靠性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典型。
在亚洲国家中我国是可靠性应用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最早研究可靠性的部门是电子工业部门,1984年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下,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可靠性规范,随后在1987年中央军委明确出台了产品研制中要运用可靠性技术。因此可以说军工产品是可靠性技术的代表。随着我国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智能化机械技术的发展,可靠性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机械制造企业重视。例如我国航天工程将可靠性作为关键因素看待,可靠性是决定产品质量的核心。我国各行出台了可靠性规范:《通信设备可靠性通用试验方法》《药品数据管理规范》以及《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等等。